实战LLM微调:大语言模型和微调入门

实战LLM微调:大语言模型和微调入门

码农世界 2024-05-22 前端 64 次浏览 0个评论

1. 引言

1.1 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发展背景

  • 数据量的爆炸增长: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进程加速了信息的产生与积累,为训练大规模语言模型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模型可以学习到更多样、更复杂的真实世界语言数据。
  • 计算能力的飞跃:GPU、TPU等高性能计算硬件的发展,以及云计算的普及,大幅提升了处理大规模数据和复杂模型训练的速度与效率,使得训练数十亿乃至数千亿参数的模型成为可能。
  • 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尤其是Transformer架构的提出,彻底改变了自然语言处理的格局。Transformer模型因其并行处理能力、长距离依赖捕捉能力而成为现代语言模型的核心组件,推动了语言模型性能的大幅提升。
  • 算法与训练策略的创新:例如,预训练加微调的范式、自我监督学习、分布式训练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模型的有效学习与优化。

    现状

    • 模型规模不断突破:从早期的几百万参数到如今的数百亿乃至数千亿参数,模型的规模持续扩大,如GPT-3的1750亿参数模型,以及后续出现的更大规模模型,持续刷新性能记录。
    • 应用领域的广泛拓展:LLMs不再局限于基础的文本生成和理解,而是广泛应用于聊天机器人、文本生成、机器翻译、情感分析、代码生成、智能写作、知识检索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强大的跨领域应用潜力。
    • 技术与方法的多样性:除了标准的微调,还出现了多种新的微调技术,如Prompt Engineering、Adapter-based Tuning、LoRA等,使得模型的定制化和高效训练成为可能。
    • 多模态融合趋势:越来越多的模型开始探索结合图像、语音等多种模态的数据,推动了多模态语言模型的发展,以期更好地理解和生成多媒体内容。
    • 伦理与可持续性关注: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也愈发关注模型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偏见、隐私保护、能耗等,促使业界开始探索更加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模型开发与应用路径。
    • 未来展望:研究者正致力于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减少对大量标注数据的依赖、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以及探索模型压缩和轻量化方案,以降低部署成本,拓宽应用场景。同时,跨语言、跨文化的全球性语言模型也在发展中,旨在消除语言障碍,促进全球交流。

      2. LLM的核心组件与架构

      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核心组件和架构是其成功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件:

      • Transforme

        Transformer架构是大型语言模型背后的核心架构。它采用了自注意力机制来捕捉输入序列中的长距离依赖关系,避免了传统循环神经网络(RNN)中存在的梯度消失问题。Transformer包括编码器和解码器两个部分,其中编码器用于将输入序列编码为隐藏表示,而解码器则用于根据编码器的输出生成目标序列。

      • 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

        自注意力机制是Transformer架构的核心之一。它允许模型在处理每个输入位置时都可以关注到其他位置的信息,并且可以动态地调整不同位置的重要性。通过计算每个位置与其他位置的相关性,自注意力机制可以有效地捕捉序列中的语义关系,从而提高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的性能。

      • 位置编码与序列建模

        在Transformer模型中,由于不包含任何位置信息,因此需要引入位置编码来表征输入序列中单词的位置信息。位置编码通常是通过将位置信息编码为向量形式,并与单词的词向量相加得到的。通过引入位置编码,Transformer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输入序列的顺序信息,从而提高模型的性能。

      • 解码器与编码器

        Transformer模型由编码器和解码器组成,它们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编码器负责将输入序列转换为隐藏表示,捕捉输入序列的语义信息;而解码器则负责根据编码器的输出生成目标序列。解码器在生成过程中还会利用自注意力机制来关注到输入序列的不同部分,从而生成更加准确的输出序列。

        3. 微调

        微调(Fine-tuning)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尤其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计算机视觉(CV)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在特定任务的数据集上对预训练模型进行有限度的额外训练,以优化模型在该特定任务上的性能。

        3.1 为何需要对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

        • 迁移学习的威力:预训练模型通常是在大规模无标注或半监督数据上通过自监督学习任务(如掩码语言模型、对比学习等)预先训练得到的,这使得模型能够学到通用的语言或视觉特征。微调是一种形式的迁移学习,它允许模型利用这些通用知识,并针对具体任务进行调整,从而避免从零开始训练模型的高昂成本和对大量标注数据的依赖。
        • 提高模型适应性:不同任务虽然表面看起来差异很大,但在底层往往共享一些基本的模式或规律。通过微调,模型能够学会专注于这些特定任务的关键特征,提升在特定领域或任务上的准确性和表现力。比如,一个预训练的BERT模型在经过问答任务的数据微调后,能更准确地理解问题和上下文,给出精确答案。
        • 减少过拟合风险:预训练模型由于在大量数据上进行了学习,其参数已经具有了良好的泛化能力,这意味着即使在较小的任务特定数据集上微调,模型也不太容易发生过拟合,即过度学习训练数据中的噪声而损害了对新数据的泛化能力。
        • 灵活性与效率:相比于完全从头训练,微调模型通常需要较少的计算资源和时间。这对于资源有限的团队或需要快速迭代的项目尤为重要。此外,微调策略的灵活性意味着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调整模型的部分或全部参数,实现更精细的控制。
        • 应对数据稀缺问题:在某些领域或任务上,高质量的标注数据非常稀少,直接训练模型可能会导致性能不佳。而预训练模型的微调则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有限的数据资源,因为模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先验知识,只需少量数据即可调整到较好状态。

          微调是连接大规模通用知识与特定领域需求的桥梁,它不仅能够提升模型的性能,还能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加速模型在各种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部署和创新。

          3.2 什么是微调

          微调是指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有一个已经在大规模数据集上经过训练、具备了广泛通用知识的模型(称为预训练模型)。然后,根据特定任务的需求,对该模型进行针对性的进一步训练,以便模型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特定任务的数据分布和目标。这个过程就像是对一个已经大致调好的收音机进行微调,使其频道更加清晰,信号更强。

          微调涉及到的内容:

          1. 预训练模型:通常是指那些在大规模无标注数据上通过自监督学习(如掩码语言模型任务)预先训练好的模型,如BERT、GPT系列等。这些模型学会了语言的统计规律和复杂的语言结构,但并未针对任何具体的下游任务进行优化。
          2. 任务特定数据:在微调阶段,会使用与特定任务相关的、相对较小的标注数据集来调整模型。这些数据集包含了模型即将执行任务(如情感分析、命名实体识别、问答等)所需学习的特定模式。
          3. 参数调整:微调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模型参数都会被重新学习,特别是对于深度较大的模型,常见的做法是只调整模型的顶层或最后几层,而保持底层参数不变。这样既能保留模型学到的一般性语言知识,又能使模型快速适应新任务的特定需求。
          4. 目标函数:为了指导微调,会根据特定任务定义一个新的目标函数(损失函数),如交叉熵损失用于分类任务,均方误差损失用于回归任务等。模型的参数会根据这个任务特定的目标函数进行优化。

          3.1.2 微调的目的

          1. 提升性能:通过针对具体任务的训练,模型能够学习到该任务特有的规律,提高在该任务上的预测或生成的准确性。
          2. 节省资源:相较于从头开始训练,微调利用了预训练模型的通用知识,大大减少了对计算资源和时间的需求,尤其是在数据量有限的情况下。
          3. 灵活性:微调策略灵活,可以根据任务特点调整模型的不同部分,实现更精细的模型定制。

            综上,微调是将一个通用的、强大的预训练模型转变为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高效模型的关键步骤,是当前深度学习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

          3.3 微调与预训练的区别

          微调(Fine-tuning)和训练(Training)这两个概念在机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应用场景,主要区别如下:

          • 训练(Training)

            • 目的:训练通常指的是从头开始构建一个模型的过程,目标是让模型学习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关系。这通常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来让模型学会解决特定问题的技能。
            • 数据集:用于训练的通常是大规模的、专门针对某一任务的标注数据集。模型会尝试最小化其预测输出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差异(损失函数)。
            • 模型初始化:在训练初期,模型的参数通常是随机初始化的,没有先验知识。
            • 适用场景:适用于创建针对特定任务的定制模型,特别是在没有现成的预训练模型可用或任务非常独特时。
            • 微调(Fine-tuning)

              • 目的:微调是在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调整模型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更具体的数据集或任务。预训练模型已经学习到了广泛的、一般性的特征。
              • 数据集:相比训练,微调使用的数据集通常较小,而且更加特定于目标任务。这是因为预训练模型已经过大规模数据训练,具有了一定的泛化能力。
              • 模型初始化:模型的初始权重来自于预训练过程,这些权重已经通过大量数据学习到了丰富的特征表示。微调时,这些权重会被部分或全部保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
              • 适用场景:适用于已有预训练模型且新任务与预训练任务有一定关联的情况,可以显著减少训练时间和资源消耗,同时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性能。

                简而言之,训练是从无到有地构建模型知识的过程,而微调是在已有模型知识基础上的针对性调整,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新的特定任务。微调策略利用了预训练带来的优势,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模型的泛化能力,尤其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深度学习应用中非常常见。

                3.4 微调前的模型选择:预训练模型概览

                在进行微调之前,选择合适的预训练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预训练模型通常是在大规模无标注数据上训练得到的,能够捕捉到语言的普遍规律,为下游任务提供一个强大的起点。下面是对几个典型预训练模型的概览,包括BERT、T5、GPT和LLaMa系列,这些模型在NLP领域内被广泛使用且具有代表性。

                • BERT (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

                  • 研发机构: Google
                  • 核心特点:
                    • 双向编码: BERT利用Transformer架构,通过掩盖输入序列中的部分词汇并预测这些被掩盖词汇来学习上下文的双向表示,这意味着模型能够同时考虑单词的前后文信息。
                    • 预训练任务: 它通过两个主要任务进行预训练:掩码语言模型(Masked Language Model, MLM)和下一句预测(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NSP)。
                    • 应用范围: 适合于句子级别的任务,如情感分析、问答系统、命名实体识别等,因其双向特性特别擅长理解词序和上下文关系。
                    • T5 (Text-to-Text Transfer Transformer)

                      • 研发机构: Google
                      • 核心特点:
                        • 统一的文本到文本框架: T5将所有NLP任务视为文本到文本的问题,无论输入输出格式如何,这简化了模型的设计和应用。
                        • 灵活的预训练: 仅使用一个任务——文本生成作为预训练目标,这使得T5在生成任务(如文本摘要、翻译)和提取任务(如分类、问答)上都表现出色。
                        • 应用范围: 由于其统一的框架,T5在多种NLP任务上都有很好的泛化能力,特别适合需要同时处理生成和理解任务的场景。
                        • GPT系列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 研发机构: OpenAI。
                          • 核心特点:
                            • 自回归语言模型: GPT系列模型是典型的自回归模型,这意味着它们在生成文本时是顺序的,每个词都是基于前面所有词生成的。
                            • 多版本迭代: GPT从初代到GPT-2、GPT-3,再到最近的GPT-4,参数量逐代剧增,能力也随之增强。
                            • 强大的生成能力: GPT模型特别擅长文本生成任务,包括创意写作、故事生成、代码生成等,也能用于问答、对话系统等。
                            • 应用范围: 由于其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GPT系列常用于那些需要创造性和连贯性输出的任务,以及要求模型有自由发挥空间的场景。
                            • LLaMa

                              • 研发机构: Meta
                              • 核心特点:
                                • 超大规模参数量: LLaMa系列模型以其超大的参数量著称,比如LLaMa 7B、LLaMa 13B、LLaMa 30B、LLaMa 65B等,其中LLaMa 65B拥有超过650亿个参数,展示了在极大参数量下模型性能的提升。
                                • 高效架构: 尽管参数量巨大,LLaMa系列采用了相对简洁的架构设计,强调效率和可扩展性,使得模型能够在有限资源下训练和运行。
                                • 优异的生成性能: LLaMa模型在多项生成任务上展现了卓越的性能,包括但不限于文本生成、对话、问答、代码生成等,尤其是在理解复杂指令和生成连贯、有逻辑的长文本方面表现突出。
                                • 应用范围: 由于其强大的生成能力和对复杂指令的理解,LLaMa特别适用于需要创造性思维、逻辑连贯性和多样性输出的场景,如高级对话系统、文学创作、编程辅助等。

                                  3.5 模型选择考量因素

                                  在选择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 任务类型:不同模型对不同类型的任务有不同的适应性。例如,BERT更适合需要理解上下文的任务,而GPT更适合生成任务。
                                  • 数据量:如果微调数据量有限,选择一个与任务更接近的预训练模型可以更好地利用预训练知识。
                                  • 计算资源:模型大小直接影响训练和推理速度,以及对计算资源的需求。GPT-3等大型模型虽然强大,但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
                                  • 可扩展性:某些模型如T5,由于其统一的框架,更容易扩展到新的任务上。

                                    总之,选择预训练模型时需权衡任务需求、资源限制和模型特性,以达到最佳的微调效果。

                                    4.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是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项目中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关系到模型训练的质量和最终效果。

                                    以下是这一阶段的几个重要内容:

                                    4.2 数据集的选择与构建原则

                                    • 相关性:数据集应与你的任务高度相关。例如,如果你正在训练一个情感分析模型,数据集应当包含不同情感极性的文本样本。
                                    • 多样性:确保数据集中包含多样化的文本风格、主题和来源,避免过拟合特定的表达方式或领域。
                                    • 规模:一般来说,更大的数据集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但也要考虑收集和处理的成本。
                                    • 质量:高质量的数据是基础,这意味着准确的标注、无噪声和一致的格式。
                                    • 代表性:数据集应能够代表模型将来可能遇到的所有情况,避免偏差和不公平。

                                      4.3 数据清洗与标注:文本预处理技巧

                                      • 去除无关字符:删除文本中的HTML标签、特殊符号、URL等无关信息。
                                      • 统一格式:将所有文本转换为小写或大写,统一标点符号等。
                                      • 分词:根据需要,将文本分割成单词或子词单位。
                                      • 去除停用词:移除“和”、“但是”、“的”等常见但对意义贡献不大的词语。
                                      • 词干提取或词形还原:减少词汇的形态变化,比如将“running”还原为“run”。
                                      • 标注:对于分类任务,需要对每条数据进行正确的情感或其他类别标注。自动标注工具和人工审核相结合可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4.4 分割数据集: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的划分

                                        • 训练集:用于模型学习,通常占最大比例,如70%-80%。
                                        • 验证集:用于调整模型参数和选择最佳模型,约占10%-15%,帮助评估模型在未见过数据上的表现。
                                        • 测试集:独立于训练和验证过程,最后用来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占比约10%-15%。
                                        • 随机划分:保证数据划分的随机性,避免偏差,可以使用如sklearn.model_selection.train_test_split函数实现

                                          4.5 代码演示

                                          • Hugging Face Datasets的使用

                                            Hugging Face Datasets 是一个强大的数据集库和数据处理工具,支持多种NLP任务的数据集。但是访问Hugging Face目前还需要科学上网。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使用示例:

                                            from datasets import load_dataset
                                            # 加载数据集
                                            dataset = load_dataset('glue', 'sst2')  # 以情感分析数据集SST-2为例
                                            # 分割数据集
                                            train_dataset = dataset['train']
                                            val_dataset = dataset['validation']
                                            # 数据预处理(示例:文本转换为小写)
                                            def preprocess_function(examples):
                                                return {'text': [text.lower() for text in examples['sentence']]}
                                            # 应用预处理
                                            train_dataset = train_dataset.map(preprocess_function, batched=True)
                                            val_dataset = val_dataset.map(preprocess_function, batched=True)
                                            # 查看处理后的数据示例
                                            print(train_dataset[0])
                                            

                                            通过Hugging Face Datasets,你可以方便地加载、分割和预处理数据,还可以利用其提供的转换器(Transformers)进一步进行模型训练。这个流程极大地简化了数据准备的工作,使得研究者和开发者能够更快地投入到模型训练和实验中去。

                                            • 魔塔社区的数据集使用

                                              魔搭社区(ModelScope,也常称为Model-as-a-Service)是阿里云推出的一个模型开放平台,它提供了大量的预训练模型和工具,支持模型的托管、部署和使用。虽然魔搭社区本身更侧重于模型的部署和服务,直接进行数据集处理的工具不如Hugging Face Datasets那样丰富,但是魔塔社区不需要科学上网就能访问。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使用示例:

                                              from modelscope import Model, Dataset
                                              # 假设已上传数据集至魔搭社区并获取其ID
                                              DATASET_ID = 'your_dataset_id_here'
                                              # 初始化数据集
                                              dataset = Dataset(DATASET_ID)
                                              # 数据集分割
                                              train_dataset, val_dataset, test_dataset = dataset.split([0.8, 0.1, 0.1], seed=42)  # 按照80%, 10%, 10%的比例随机分割
                                              # 数据预处理定义
                                              preprocessing_pipeline = [
                                                  ('lower_text', lambda x: x.lower()),  # 将文本转换为小写
                                                  # 可以添加更多预处理步骤,如去除停用词、词干提取等
                                              ]
                                              # 应用预处理
                                              for step in preprocessing_pipeline:
                                                  train_dataset = train_dataset.map(lambda x: {**x, 'text': step[1](x['text'])})
                                                  val_dataset = val_dataset.map(lambda x: {**x, 'text': step[1](x['text'])})
                                                  test_dataset = test_dataset.map(lambda x: {**x, 'text': step[1](x['text'])})
                                              # 查看处理后的数据示例
                                              print(train_dataset[0])
                                              

                                              5. 微调方法与技术

                                              微调是将预训练模型调整到特定任务上的关键技术。这里将详细介绍几种主要的微调方法,并提供一个简单的微调示例。

                                              5.1 有监督微调(SFT)

                                              • 详细介绍:这是最直接和最常用的微调方式。在有监督学习框架下,模型的顶部(通常是分类层或生成层)会根据特定任务的需求进行修改或新增,然后整个模型(或者只是顶层)会在带标签的任务数据上进行端到端的训练。例如,在情感分析任务中,预训练的BERT模型会添加一个线性分类层,并根据带有情感标签的评论数据进行微调。
                                              • 优势:简单易行,能充分利用预训练模型的表征能力,适用于大多数任务。

                                                5.2 LoRA (Low-Rank Adaptation)

                                                • 原理:LoRA是一种轻量级的参数高效微调方法,它通过引入低秩矩阵来近似原模型的大规模参数更新,从而减少内存和计算成本。具体来说,对于每一个需要微调的权重矩阵W,LoRA会添加两个小的低秩矩阵A和B,使得更新后的权重近似为 𝑊+𝐴×𝐵W+A×B,其中A和B的维度远小于W。
                                                • 优势:显著减少资源需求,使得在有限资源下微调大型模型成为可能,同时保持了模型的性能。

                                                  5.3 其他微调技术简介:Prompt Tuning, Prefix Tuning等

                                                  • Prompt Tuning:不直接修改模型参数,而是通过设计特定的提示(prompt)引导模型产生目标输出,仅对少量的“提示参数”进行优化。这种方法减少了需要训练的参数数量,加快了训练速度。
                                                  • Prefix Tuning:在模型的输入序列前添加可学习的prefix(前缀),这些prefix可以被视为任务特定的上下文或指令,仅对这些prefix参数进行微调,而模型主体保持不变。

                                                    5.4 微调示例

                                                    假设我们要对BERT模型进行情感分析任务的有监督微调,以下是一个简单的Python脚本示例:

                                                    import torch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 BertTokenizerFast, Trainer, TrainingArguments
                                                    # 加载预训练模型和分词器
                                                    model_name = "bert-base-uncased"
                                                    tokenizer = BertTokenizerFast.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model = 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num_labels=2)  # 假设二分类任务
                                                    # 假设data.csv包含两列:'text'和'label'
                                                    train_args = TrainingArguments(
                                                        output_dir='./results',          # 输出目录
                                                        num_train_epochs=3,              # 训练轮数
                                                        per_device_train_batch_size=8,   # 每个设备的训练批次大小
                                                        per_device_eval_batch_size=8,    # 每个设备的评估批次大小
                                                        evaluation_strategy="epoch",     # 每个epoch评估一次
                                                        logging_dir='./logs',            # 日志目录
                                                    )
                                                    def preprocess_function(examples):
                                                        return tokenizer(examples['text'], truncation=True, padding='max_length', max_length=512)
                                                    # 加载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
                                                    from datasets import load_dataset
                                                    dataset = load_dataset('csv', data_files={'train': 'data.csv'})
                                                    tokenized_dataset = dataset.map(preprocess_function, batched=True)
                                                    # 定义训练和评估函数
                                                    trainer = Trainer(
                                                        model=model,
                                                        args=train_args,
                                                        train_dataset=tokenized_dataset['train'],
                                                        # 注意:此处省略了验证集的定义,实际应用中应包含验证集以监控模型性能
                                                    )
                                                    # 开始训练
                                                    trainer.train()
                                                    

                                                    6. 评估与优化

                                                    模型微调完毕后,我们需要对模型的效果和性能进行评估,并优化模型性能。以下做一些介绍:

                                                    6.1 评估指标

                                                    • 准确率(Accuracy)

                                                      准确率是最直观且最常用的评价指标,它计算模型预测正确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然而,在类别不平衡的数据集中,准确率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它可能会因多数类的正确预测而被夸大。

                                                    • F1分数(F1 Score)

                                                      F1分数是精确率(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的调和平均值,特别适合评估类别不平衡问题。它同时考虑了模型预测正确的正例比例(精确率)和实际正例被正确识别的比例(召回率),对于两类分类问题是一个全面的评价指标。

                                                    • 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 MSE)

                                                      用于回归任务,表示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差异的平方和的平均值。

                                                    • 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

                                                      用于回归任务,表示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绝对差异的平均值。

                                                    • BLEU分数(Bilingual Evaluation Understudy)

                                                      BLEU分数主要用于评估机器翻译和其他文本生成任务的质量。它通过比较模型生成的文本与参考文本的n-gram重叠情况来评估相似度,考虑了精确度和多样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高BLEU分数并不总是意味着生成的文本在意义上完全正确或自然。

                                                    • ROUGE得分(Recall-Oriented Understudy for Gisting Evaluation)

                                                      用于文本摘要任务,衡量生成摘要与参考摘要之间的相似度。

                                                      6.2 如何使用验证集进行模型选择

                                                      验证集是从训练数据中分离出的一个子集,用于评估模型在未见过数据上的表现。在微调过程中,模型会在训练集上训练,并定期在验证集上进行评估。选择性能最佳的模型通常基于验证集上的评估指标:

                                                      • 早停法:如果连续几个检查点模型在验证集上的性能没有提升,可以提前终止训练,避免过拟合。
                                                      • 最佳模型选择:在整个训练周期结束后,选取验证集上得分最高的模型作为最终模型。
                                                      • 交叉验证法:将验证集分成k个等份,依次将每一份作为验证集,其余的部分作为训练集进行训练。循环k次,最终的模型性能是k次验证结果的平均值。

                                                        6.3 超参数调优

                                                        微调过程中的超参比较多,一般涉及到的主要参数如下:

                                                        1. 学习率(Learning Rate):控制模型参数更新的步伐。过高的学习率可能导致训练不稳定,过低的学习率则可能导致收敛速度过慢。
                                                        2. 批量大小(Batch Size):每次更新模型参数时所使用的数据样本数量。较大的批量大小可以更稳定地估计梯度,但需要更多的内存。
                                                        3. 训练轮数(Epochs):数据集被完整地使用多少次。更多的训练轮数可能导致更好的性能,但也可能导致过拟合。
                                                        4. 优化器(Optimizer):如Adam、SGD等,不同的优化器有不同的更新规则和超参数设置。
                                                        5. 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用于衡量模型预测与实际标签之间的差距,不同任务可能需要不同的损失函数,例如分类任务中的交叉熵损失(Cross-Entropy Loss)。
                                                        6. 权重初始化(Weight Initialization):模型参数的初始值,这可能会影响训练的收敛速度和最终效果。
                                                        7. 正则化参数(Regularization Parameters):如L2正则化、dropout等,用于防止过拟合。
                                                        8. 学习率调度(Learning Rate Scheduler):随着训练进程动态调整学习率,常用的方法有学习率衰减、周期性学习率等。
                                                        9. 模型检查点(Model Checkpoints):保存和恢复模型的状态,以便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中断时继续训练。

                                                        6.4 模型泛化能力

                                                        模型泛化能力是指模型在未见过的数据上的表现,这是评估模型实用价值的重要指标。提高泛化能力的策略包括:

                                                        • 正则化:如L1、L2正则化或Dropout,可以减少模型对训练数据的过度拟合。
                                                        • 数据增强:通过对训练数据进行变换增加多样性,如文本旋转、同义词替换等,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 模型复杂度管理:选择合适规模的模型,避免过复杂导致的过拟合,或过简单导致的欠拟合。

                                                          7. 量化

                                                          对大模型进行量化(quantization)是一种优化技术,用于减少模型的内存占用和计算开销,同时尽可能保持模型的性能。量化的主要方法包括将模型的权重和激活值从高精度(如32位浮点数)转换为低精度(如8位整数)。以下是对大模型进行量化的常见方法和步骤:

                                                          7.1 量化方法

                                                          定点量化(Fixed-point Quantization)

                                                          1. 动态范围量化(Dynamic Range Quantization):
                                                          • 将权重从32位浮点数量化为8位整数,激活值在计算时转换为8位整数。
                                                          • 优点:不需要重新训练,计算开销较低。
                                                          • 缺点:量化后的模型性能可能略有下降。
                                                            1. 全整数量化(Full Integer Quantization):
                                                            • 将权重和激活值都量化为8位整数。
                                                            • 优点:可以显著减少计算和内存开销。
                                                            • 缺点:需要校准数据进行量化,有可能需要微调模型以恢复性能。
                                                              1. 混合精度量化(Mixed Precision Quantization):
                                                              • 部分参数(如权重)使用8位整数,部分参数(如梯度)保持为32位浮点数。
                                                              • 优点:在性能和效率之间取得平衡。
                                                              • 缺点:实现复杂度较高。

                                                                训练时量化(Quantization-aware Training, QAT)

                                                                • 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模拟量化的影响,以提高量化后的性能。
                                                                • 优点:量化后的模型性能接近于未量化的模型。
                                                                • 缺点:训练过程复杂,时间较长。

                                                                  7.2 量化步骤

                                                                  1. 选择量化策略:根据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量化方法(如动态范围量化、全整数量化或混合精度量化)。
                                                                  2. 准备校准数据:如果需要全整数量化或QAT,准备一部分校准数据,用于调整模型的量化参数。

                                                                  7.5 量化示例

                                                                  还是以BERT模型为例子,对BERT模型进行量化涉及将模型的权重和激活值从高精度(如32位浮点数)转换为低精度(如8位整数),以减少模型的内存占用和计算开销。

                                                                  7.5.1 动态范围量化

                                                                  这是最简单的量化方法,不需要重新训练模型。

                                                                  import torch.quantization
                                                                  # 设置模型为评估模式
                                                                  model.eval()
                                                                  # 将模型转换为动态范围量化模型
                                                                  quantized_model = torch.quantization.quantize_dynamic(
                                                                      model, {torch.nn.Linear}, dtype=torch.qint8
                                                                  )
                                                                  # 保存量化模型
                                                                  torch.save(quantized_model.state_dict(), "bert_dynamic_quantized.pth")
                                                                  

                                                                  7.5.2 全整数量化

                                                                  这种方法需要校准数据来调整模型的量化参数。

                                                                  import torch
                                                                  from torch.quantization import QuantStub, DeQuantStub
                                                                  # 定义校准数据
                                                                  def calibration_data_loader():
                                                                      for _ in range(100):  # 假设我们有100个校准样本
                                                                          inputs = tokenizer("This is a sample input", return_tensors="pt")
                                                                          yield inputs["input_ids"], inputs["attention_mask"]
                                                                  # 修改模型以支持量化
                                                                  class QuantizedBertModel(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model):
                                                                          super(QuantizedBertModel, self).__init__()
                                                                          self.model = model
                                                                          self.quant = QuantStub()
                                                                          self.dequant = DeQuantStub()
                                                                      def forward(self, 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input_ids = self.quant(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 self.quant(attention_mask)
                                                                          outputs = self.model(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return self.dequant(outputs.last_hidden_state)
                                                                  # 创建量化感知模型
                                                                  quantized_model = QuantizedBertModel(model)
                                                                  quantized_model.eval()
                                                                  # 准备量化配置
                                                                  quantized_model.qconfig = torch.quantization.get_default_qconfig('fbgemm')
                                                                  torch.quantization.prepare(quantized_model, inplace=True)
                                                                  # 校准模型
                                                                  for 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in calibration_data_loader():
                                                                      quantized_model(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 转换为量化模型
                                                                  torch.quantization.convert(quantized_model, inplace=True)
                                                                  # 保存量化模型
                                                                  torch.save(quantized_model.state_dict(), "bert_full_integer_quantized.pth")
                                                                  

                                                                  7.5.3 量化感知训练(Quantization-aware Training, QAT)

                                                                  这种方法在训练过程中模拟量化的影响,通常可以获得更好的量化模型性能。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damW, get_linear_schedule_with_warmup
                                                                  # 定义量化感知训练模型
                                                                  class QuantizationAwareBertModel(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model):
                                                                          super(QuantizationAwareBertModel, self).__init__()
                                                                          self.model = model
                                                                          self.quant = QuantStub()
                                                                          self.dequant = DeQuantStub()
                                                                      def forward(self, 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input_ids = self.quant(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 self.quant(attention_mask)
                                                                          outputs = self.model(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return self.dequant(outputs.last_hidden_state)
                                                                  # 创建QAT模型
                                                                  qat_model = QuantizationAwareBertModel(model)
                                                                  qat_model.train()
                                                                  # 准备量化配置
                                                                  qat_model.qconfig = torch.quantization.get_default_qat_qconfig('fbgemm')
                                                                  torch.quantization.prepare_qat(qat_model, inplace=True)
                                                                  # 定义优化器和调度器
                                                                  optimizer = AdamW(qat_model.parameters(), lr=2e-5)
                                                                  scheduler = get_linear_schedule_with_warmup(optimizer, num_warmup_steps=0, num_training_steps=1000)
                                                                  # 训练模型
                                                                  for epoch in range(3):  # 训练3个epoch
                                                                      for 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in calibration_data_loader():
                                                                          outputs = qat_model(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loss = ...  # 定义损失函数并计算损失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scheduler.step()
                                                                          optimizer.zero_grad()
                                                                  # 转换为量化模型
                                                                  torch.quantization.convert(qat_model, inplace=True)
                                                                  # 保存量化模型
                                                                  torch.save(qat_model.state_dict(), "bert_qat_quantized.pth")
                                                                  

                                                                  7.6 评估量化模型示例

                                                                  加载量化后的模型,并在测试数据集上进行评估,确保模型性能满足需求。

                                                                  # 加载量化模型
                                                                  quantized_model.load_state_dict(torch.load("bert_dynamic_quantized.pth"))
                                                                  quantized_model.eval()
                                                                  # 评估模型
                                                                  for 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in calibration_data_loader():
                                                                      with torch.no_grad():
                                                                          outputs = quantized_model(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 计算评估指标(如准确率、损失等)
                                                                  

                                                                  8. 未来趋势与挑战

                                                                  8.1 微调的新方法

                                                                  • 持续学习(Continuous Learning / Lifelong Learning):随着模型在不同任务和时间上的持续学习,如何设计模型结构和学习策略以有效累积知识,避免灾难性遗忘,成为一个前沿方向。持续学习旨在让模型在学习新任务的同时保留对旧任务的知识。
                                                                  • 多任务学习(Multi-Task Learning):在单个模型中同时处理多个相关任务,利用任务间的共通性促进学习效率和泛化能力。通过共享表示或特定的架构设计,多任务学习有助于模型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学习更广泛的知识。

                                                                    8.2 道德与隐私考量

                                                                    • 数据偏见:确保模型公平性,减少由训练数据中的偏见导致的歧视性决策,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这需要在数据收集、预处理及模型评估等各阶段采取措施,如使用去偏算法、平衡数据集等。
                                                                    • 模型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模型应用的普及,模型被恶意攻击的风险增加,如对抗性攻击。同时,用户隐私保护也是一个重大议题,需要研究如何在不泄露个人敏感信息的前提下利用数据训练模型,如差分隐私、联邦学习等技术。

                                                                      9. 总结

                                                                      本文对大模型的发展和现状做了个回顾,并重点介绍了下什么是微调以及如何在大模型上做微调,之后展示了对微调后的模型做评估和量化的技术。

转载请注明来自码农世界,本文标题:《实战LLM微调:大语言模型和微调入门》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